台灣香蕉-歷史悠久的水果

台灣香蕉知識

香蕉不只一次出現在我們的歷史課本裡面,曾經是貿易產出重點的香蕉,是如何達到巔峰的,這幾年又碰到甚麼問題了,趕緊來一探究竟。

香蕉原種於印度喜馬拉雅山麓,有北蕉、芭蕉、粉蕉、仙人蕉、矮腳蕉、紅皮蕉等種。台灣栽培香蕉已有兩百年以上的歷史,據傳在乾隆年間從福建引進蕉苗開始,祇是種植面積不廣,到了日治時代,由於日人嗜食香蕉,在台灣各地試種,除了中南部外,其他土壤種出香蕉品質味道不甚理想,因此主要產地集中在中南部地區,一般以種北蕉品種為主,中部蕉以內銷為主,南部以外銷為主。香蕉為熱帶果樹,結果快速,吃食方便,老少咸宜的大眾化水果,含有水份糖類、蛋白質、維生素與單寧酸等。

旗山是生產香蕉的重鎮,以鄉鎮而言,論生產面積密度與產量皆冠於全國,故旗山有『香蕉王國』的美譽。

旗山種植香蕉以1930年代與1960年代為輝煌時期,造成旗山繁榮景象,酒家茶室林立,1936年(昭和11年)出版香蕉年鑑中,台灣唯旗山擁有兩個檢查所,蕉界名人錄有吳見草、吳靜、蔡風苔、鄭英、林發(以上為旗山街人)、陳金豹、柯文杞、張土堆、呂沫(以上為溪洲人)等十人,旗山人佔最多,而旅日郭泰成、第一望族吳基瑞、富農盧廷、蔡風苔等人皆被稱為『香蕉大王』,特別是白手起家的盧廷傳奇更是遠近馳名,並東傳到日本。

山鎮內蕉樹以溪洲河谷的平原種植最多,品質亦佳,糖廠以下的南寮、十八份、半廓仔等拜糖廠排放殘渣甜汁肥沃土壤,一棵蕉樹可產甚多把,至於圓潭、大林、嶺口等地品質略遜,從早期農村收入多寡看出農民生活情況,可說相當準確。

由於台灣地表長期習慣使用化肥和噴撒農藥,如今黃葉病為患,颱風洪水成災,天災加上人禍,有時讓蕉農血本無歸。近年來外銷主要市場的日本已被菲律賓所奪,因此至1990年『民國79年』香蕉的出口量已減少為48120公噸,其出口值比率亦減低為0.04%,現旗山人已把香蕉當做夕陽農業,除了老蕉農外,年青人對蕉園農作興趣缺缺,有人等都市計劃當田僑,有人等旗山成為大高雄的後花園撈一筆,看來,香蕉產業已經一去不復返矣!

台灣香蕉小知識

台灣一年四季皆盛產香蕉,不過同樣是北蕉系列品種,在外銷日本時,卻有此一說:「2月冬蕉、3月花龍、4月黑皮、5月白皮、6∼7月大頭夏、8∼10月秋蕉」因不同季節和月份的成熟期,會影響香蕉的外觀和風味,而有不同的俗稱,其中又以花龍蕉口感最佳,主要是3月的花龍蕉開花時期正好上冬季,開花結果的時間長達110∼120天,果實成熟的時間長,口感也較佳。

吃香蕉時常看到果肉裡許多小黑點,許多人以為那就是香蕉籽,其實是錯誤的喔!香蕉是無性繁殖的植物,果實不需授粉,而我們看到的小黑點,其實是退化的體胚喔!